设为首页 | 添加收藏
 
 
当前位置: 首页》工作研究
  工作研究  


侗族文化在建筑风貌提升方案中的运用

 
文章来源: 发布日期 [2017-10-20]

 

The Application of Dong Minority Culture on Building Style Improving Project

摘要:项目以铜仁市万山区江南水乡滨河公园周边建筑风貌提升项目为例,论述侗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融入到现代建筑立面改造之中的设计方法。这些改造手法希望能为传统侗族建筑的研究与现代建筑相互融合的建筑手提供重要借鉴。
关键词:侗族文化,风貌提升,铜仁市万山区

1侗族建筑社会人文环境概述
项目所在区域的侗族传统建筑生长的自然地理环境山地纵横,沟壑密布,传统民居靠山建造,独具特色的风雨桥则修建在水面之上。区域内拥有丰盛的森林资源,就地取材的民居
建筑材料几乎都是木质。人文环境同样决定了建筑文化因素。侗族传统社会的重要组织是侗款和家族组织。体现了到建筑规划中是看到的侗族民居的群落式布局特色。侗族人民的文化艺术十分多样,彩绘、雕刻、剪纸、刻纸、藤编、竹编等手工艺品大都实用美观。宗教信仰属于带有原始宗教色彩的多神崇拜,民族重要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踩歌堂等。侗族人民的丰富传统建筑文化遗产蕴涵着巨大的价值。

2项目区位及概况
本项目位于铜仁市东南部,旅游方面,本项目所占据区位优势是,附近著名景点有4A级的梵净山和凤凰古城,临近朱砂古镇(万山区又称丹砂王国)、夜郎谷(夜郎谷北起高楼坪乡,是省级风景名胜区,集漂流、攀岩、徒步、观光为一体)、九丰农业博览园(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休闲、旅游、采摘一体化生态农业循环经济链),项目所在的滨河公园的起点海洋馆更是弥补了铜仁及周边海洋文化旅游的空白。这些景点相互聚集,可以形成彼此联系的旅游线路,汇聚人流。本项目致力于打造传统建筑与现代气息相融合,富有当地民族文化内涵的地域性建筑。项目所在的滨河公园全长约6km。本次改造针对的是公园东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建筑外立面进行,数量约130栋。行走在公园内所看到的景观正在建设中,可使游览者置身于绿色之中体会当地的风土民情。

3项目存在问题

图1:改造前建筑现状
图片来源:自摄
经走访调研,图1为现场拍摄图片,需改造的外立面造型主要存在如下问题:其现代风格、白色涂料粉刷的墙面、风火墙的造型、简洁的方形窗框均与侗族传统建筑特色大相径庭。这些与侗族的传统民居造型形成了鲜明对比的建筑是本次改造的对象。改造手法的运用需要充分体现其少数民族建筑特色,本次立面改造选择的主题就是侗族建筑的传统特色。

4改造理念
侗族人民所创造的建筑文化有着巨大成就,这些成就包括非物质和具体物质形态方面。非物质文化方面,遵循着和谐的建筑文化理念,依据数量关系与数学模型建造房屋;建筑营造技术更是让人震撼,采用穿梁接拱、立柱连枋的建造手法;建筑细部构建的雕刻艺术的传承更是独树一帜。本项目中具体建筑形态方面从如下几方面汲取设计理念:吊脚楼式干栏民居;颜色;材质;逐层悬挑、下小上大的外部空间形态;其他相关细节处理(如栏杆、柱础、垂花柱、窗棂、门楣、额枋等建筑构件)。这些物质、非物质的建筑营造手法都贯穿在本项目的改造理念之中。

5侗族传统建筑外立面元素对本项目影响
5.1干栏式民居
25-1-角度7  25-2-角度7
图2:改造前民居现状            图3:改造后效果图
图片来源:自摄              图片来源:项目组
侗族自称为“干”,“干栏”则是侗族居住房屋的古时候称谓,现今已经演变成为了侗族独特的吊脚楼式干栏民居。吊脚楼式民居的建筑材质就地取材选用杉木,层数为2-3层,外部空间视觉形态自下而上呈逐层悬挑,有下小上大的视觉感受。本项目立面改造后的建筑单体形态与传统建筑的上大下小相一致,如图2、图3改造前后对比图所示,所使用的建筑悬挑手法自上而下为:挑出屋檐 ;顶层平面采用外廊式;内部空间中二层墙体挑出。

5.2色彩
17-改造前
18-改造后
图4:改造前后对比图
图片来源:自绘

传统建筑用色方面,白色在侗族的文化中被认为是纯洁、高尚和幸福的象征,表现在建筑中是在局部建筑构件处,瓦口、顶脊和翘角等处涂成白色,醒目的白色调与从当地选取的暗色调的建筑材质(大面积青瓦和杉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图4所示选取局部视点进行分析,整体建筑改造前的色调以白色为主,浅灰色为辅,用紫红色、深绿色点缀。参考侗族传统民居用色,改造后的色调以杉木色为主,深灰色屋面为辅色调,点缀色是白色,与该民族建筑相契合。在改造中保留了部分符合侗族色彩的房屋,

5.3材质
湿润的气候与地域环境让本项目所在地区的侗族在传统民居建筑材料的使用上,采用石材与杉木相结合的方式,突出了杉木的物理特征及地域文化特性。建筑底部以石材堆砌。天际线高低错落,与随处可见的远山遥相呼应。天际线轮廓,同样自由灵活与山景契合。

5.4细部构建
11-外立面栏杆 
图5改造后栏杆         图6改造后门楣

“吊脚楼”式建筑因结构特征四面挑出檐廊,半悬式木柱底部的花型雕刻——垂花柱十分精致美观。干栏式侗族建筑首层作为饲养牲畜和堆放物品用,二层及以上则供人居住,挑出装饰着花格栏杆的走廊,栏杆旁边备有宽大的木质长凳"供人休息。入口上方的门楣装饰有雕饰或悬挂驱邪避恶的物品,保佑平安吉祥。本项目中我们对传统建筑中柱础、窗棂、栏杆(图5)、门楣(图6)、垂花柱均详细模仿传统民居。

 

6发展愿景
28-1-角度10 28-2-角度10
图7:改造前街景             图8:改造后效果图
最后,我们提出了发展愿景,建筑按侗族特色高品质打造之后,使得这一区域临街视觉得以提升,图7为选取的典型视角,图8为该视点改造后的效果图。很大程度上这样的建筑形象会吸引旅游度假、休闲消费的人流,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商业氛围的同时,宣传了侗族的特有民族文化,最终提升了城镇特色形象避免了千城一面,弘扬了少数民族文化,带动了当地居民就业与当地经济发展,弥补了居民区配套商业的不足。

参考文献:
[1]蒋馨岚. 侗族建筑文化遗产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9.
[2]胡群. 论侗族建筑的特色[J]. 贵州民族研究,2010,31(05).
[3]夏斐,唐文. 侗族民居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内涵探析[J]. 艺术探索,2009,23(02
[4]罗永超,杨孝斌. 侗族民居的数学文化[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6,8(02)
[5]王卓男,王敏,李志忠. 阿拉善定远营古城建筑文化研究[J]. 南方建筑,2015,(01):49-55.
[6]李志忠,王敏. 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地域性建筑文化初探[J]. 山西建筑,2017,43(16):8-9

 

  

  

 

 

网站域名:www.solibase.com 建议使用IE6.0以上浏览器 1024*768分辨率浏览本站

CopyRight 中基发展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